如何避免张玉环杀童案重演?人工智能的司法运用
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日 16:14 收录时间:2020年11月25日 04:17 作者:萝卜工服 来源:微信公众号

8月4日,江西南昌,江西高院审判张玉环杀童案,最终以“原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无罪。至此,被羁押了26年之久的张玉环,终于得以被无罪释放,回归社会。然而,从相关报道中,张玉环对于“刑讯逼供”的表述我们却不难看出,这场26年的“无妄之灾”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后果。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人工为主的刑事司法调查中,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冤假错案?在人工智能兴起的今天,我想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目前,随着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分析、联想判断的技术越发成熟,越来越多的地方司法、刑事机关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办案。那么,人工智能到底如何辅助办案呢?

人工智能的办案能力

①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性。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以极高的效率有针对性地收集大量数据,并快速地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在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具有不确定的数据,需要办案人员进行人工的审核干预,以确定数据的有效性,在根据数据做出判读。这也给办案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除了时间成本的上升,办案人员的错误判断就会导致出现严重的后果。而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辅助,办案人员能在很短时间内,利用人工智能过滤的数据进行快速的判断。而且人工智能还能依靠以往的历史数据,佐证办案人员的逻辑与证据链是否吻合,是否出现错漏的情况,尽可能完善办案过程。

②人工智能的多角度感知。

人工智能利用多样化的传感器,能够从各种角度对办案过程进行感知。与此相比,办案人员虽然也有着感知能力,但受限于人类的生物结构,感知敏感度明显不如。配备多种传感器的人工智能可以从声觉、触觉、味觉、视觉多种角度进行辅助。可以时刻监测嫌疑人的心跳频率,辅助办案人员审讯,也能够嗅到空气中残留的味道,进行场景还原等等。例如人工智能面部识别,就能够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精准捕捉到逃犯。

人工智能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人工智能在首先在司法审讯中帮了大忙。上海中级人民法院就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辅助了一场庭审。在相关提问出现后,人工智能系统利用声觉传感器,捕捉和分辨声音里的语句含义,紧接着对与之光的证据进行自动抓取呈现。这一样加大程度地降低了庭审中,呈现证据所需要的翻找查阅时间,既降低了时间成本,又减少了因为人工失误带来的误判可能性。同时,人工智能系统还会主动记录庭审过程,便于日后复盘审核。

当然,司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司法鉴定环节也少不了人工智能的身影。“智慧司鉴”的推进进一步加强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司法证据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后,更是最大程度避免了人为失误的影响,“假证据”从此销声匿迹。

想必,随着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更深层次应用,未来像“张玉环案”一样的悲剧能够被杜绝。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