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中国商业航天、硬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十大新兴技术、城市交通、5G经济研究前沿报告
报告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6日 08:52 收录时间:2020年11月26日 09:09 作者: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

知领智库报告是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打造的智库报告在线展示平台,旨在展示最具价值的智库研究成果,收集最新鲜的智库报告,追踪智库最新研究方向。

本期小编为各位整理了近期发布的智库报告,干货满满,记得收藏哦。

智库 报告 一




2020数字孪生应用白皮书

近日,由工信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编写的2020年《数字孪生应用白皮书》在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发布,作为新基建背景下的重要研究成果,本白皮书力求以较为浅显易懂的方式对数字孪生相关定义、特征进行阐述,并针对当前的数字孪生的技术热点、应用领域、产品情况和标准化工作进展进行了分析,同时收录了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能制造、智慧健康6大领域的31个应用案例。
此次白皮书重点考察了我国数字孪生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指出数字孪生将从以下六个应用层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产业升级。

二、是贯通工业生产信息孤岛,释放数据价值。

三、是统筹协调系统内外部变化,实现资源能源优化配置。

四、是实现全要素数字化,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五、是优化城市设计布局,打造科学公共服务体系。

六、是基于医疗大数据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升公共健康保障效率。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二




2020年研究前沿热度指数

《2020研究前沿》报告,以科睿唯安数据库中的11626个研究前沿为基础,展示11个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其中,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兴前沿数量占新兴前沿总数四分之三,研究前沿的创新研发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该报告首次将以往的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拆分成数学和信息科学两个领域,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两份报告显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总体趋势愈加清晰。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二维材料、基因编辑等前沿重点方向研发活动高度活跃,展现全球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的新趋势。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三




2020年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本报告基于波特五力模型,从城市交通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下游用户的议价能力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城市交通行业竞争格局。同时,通过对城市交通行业现有竞争者的调研,给出城市交通行业的企业市场份额指标,以此判断城市交通行业市场集中度,同时根据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对主流企业进行竞争群组划分,并分析各竞争群组的特征;此外,通过分析主流企业的战略动向、投资动态和新进入者的投资热度、市场进入策略等,来判断城市交通行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
对标杆企业的研究一直是中经视野研究报告的核心和基础,因为标杆企业相当于行业研究的样本,所以,一定数量标杆企业的发展动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本报告精心选取了城市交通行业规模较大且最具代表性的5-10家标杆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每家企业的行业地位、组织架构、产品构成及定位、经营状况、营销模式、销售网络、技术优势、发展动向等内容。本报告也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调整标杆企业的选取数量和选取方法。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四




2020年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研究报告

2019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6.4%,但企业IT支出占比仅为5.5%,虽相比于2018年的4.8%已有显著提升。 中国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经济经历了飞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9347.8亿元增至2019年990865亿元,期间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GNI为70724.9元,GDP的年增长率为6.1%,略低于2018年的6.7%。GDP增速持续下滑的背后正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引领内生增长动力增强、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五




5G经济报告

11月17日消息,高通技术公司今日宣布,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未来15年全球5G投资和研发投入将比2019年的预测值净增10.8%。根据由高通技术公司委托、IHS Markit独立研究的《5G经济》报告2020年更新版,尽管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影响,到2035年全球5G价值链创造的工作岗位将增至2280万个,高于2019年预测的2230万个。IHS Markit将这一增长归因于对5G网络基础设施和终端前所未有的需求,以及对5G将变革广泛行业的共识。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全球疫情期间深刻意识到连接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通常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在急剧加速。
高通公司总裁安蒙表示:“IHS Markit最新报告的研究结果印证了我们对市场的观察——全球5G部署和对5G的需求都呈现强劲势头。这不仅证明即使面对疫情5G发展仍具有弹性,而且证明了5G技术处于广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IHS Markit经济咨询副总监、本次报告的首席分析师Karen Campbell博士表示:“IHS Markit相信,5G的持续深入部署以及5G催生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将真正满足后疫情时代人们对连接、灵活性和弹性的迫切需求。”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六




2020年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农业—食物系统的GDP增长率可能仅为0.3%-1.1%,低于正常情况下4%左右的增长率。农业—食物系统的经济和就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同时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显著的产出乘数效应,即农业GDP增加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3.4个单位。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补齐农业短板,将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增加农民和农民工收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昕儒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造成冲击的特殊时期,农业—食物系统受到的影响较小,农业—食物系统的“战略后院”“压舱石”和“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
《报告》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2019年中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棉油糖生产保持稳定,果蔬供应充足,生猪产能止降回升。
《报告》还显示,面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必须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能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认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必须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据了解,2020年,《报告》继续突出战略导向、定量分析的特点,基于统计数据和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等前沿研究方法,从农业—食物系统的视角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
此外,《报告》还梳理了2019年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贸易和生产成本等三个角度剖析了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估了生猪产能恢复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模拟了草地贪夜蛾对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带来的影响,总结了2019年谷物、油料、畜产品、水产品18种重要农产品的产业发展特征,展望了相关产业2020—2021年的发展趋势。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七




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白皮书

数据已经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五大生产要素之一。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3。数字经济名义增长15.6%,是同期GDP名义增速近2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呈现出高质量、高增速的双高特性,同时也加快向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字化治理的“新四化”趋势转型的步伐。
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基础性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功能,更好发展以数据驱动和创新引领的数字经济,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5月,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正式写入中央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数据已和其他要素一起,融入了我国经济价值创造体系,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力。
数据要素其实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提到过“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但《意见》是中央颁布的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在此明确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纳入顶层设计并和其他要素并列,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将有望充分释放强劲的动能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前,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大数据与数字经济论坛——激活数据要素资源,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云论坛成功召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现状,综合阐述了数据要素的基础性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功能,指出了我国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促进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白皮书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快速上升。以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交易等核心数据要素环节构成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预计在2020年将达545亿元,十三五期间数据要素市场复合增速超过30%。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八




2020中国硬科技创新白皮书

硬科技是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技术,是国家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石。白皮书从硬科技发展现状、硬科技发展态势、硬科技应用于发展协同、硬科技发展前景展望四大方面,对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多方面解读,并通过城市硬科技创新指标,对中国38个城市进行了硬科技创新能力排名,详细解析了主要城市硬科技创新发展进展。
  硬科技上升至“国家话语”
  随着“硬科技”概念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从政府到企业再到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硬科技”的关注与研究,科创板的提出更是直接将“硬科技”推到了国家话语体系。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
  2020年硬科技十大进展
  在疫情影响下,科技创新领域,依旧活跃蓬勃,尤其是针对疫情的生物科技领域,无论从学术产出和企业投入方面,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表现出“硬科技”在外部环境挑战和经济放缓下的韧性与突出作用。
  通过对2020年1-8月份的334项科技事件的梳理总结,《白皮书》甄选出2020年硬科技十大进展,十大突破性进展分别涉及量子物理、生物技术、医学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能源、机器人、量子计算等方面。
  计算机:中国公布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DarwinMouse)。
  量子计算:谷歌量子计算机模拟最大规模的化学反应
  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反应、从而进行精确预测,将为化学研究提供巨大帮助。
  机器人:第一个尺寸小于0.1毫米的机器人
  这些是已知的第一个尺寸小于0.1毫米的机器人,能在高酸性环境和超过200开尔文的温度变化中生存下来,并且可以通过皮下针头注射,为探索生物环境内的应用带来了可能。
  能源:高效将二氧化碳清洁转化为燃料
  通过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燃料,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能替代一部分化石能源。
  人工智能:诊断能力强于医生的AI技术
  研究者首次将因果推断机器学习用于AI疾病诊断,使得AI能够梳理出致病的潜在原因。
  医学工程:3D打印“乐高砖块”组织修复
  受乐高积木启发,科学家3D打印出了可使组织附着在其上生长的微型支架“砖块”,这为植入人体不同部位提供了极大灵活性。
  材料科学:非硅基的二维金属芯片
  相较于现有的非易失性(NVW)存储器,这种材料耗能更小,且储存速度提高了一百多倍,为新一代数据存储材料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量子物理:超冷原子量子计算与模拟获突破
  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中的进展,研究为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规模化量子计算与模拟奠定了基础。
  生物技术:首个基因编辑的疟疾疫苗临床试验完成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为接下来研制更加有效的疟疾疫苗提供了线索。
  生物技术:首次通过脑机接口同时恢复运动和触觉
  科学家将刺激一名脊髓受伤的男子的皮肤时产生的微弱亚触觉转换为放大的触觉信号反馈回大脑,使其能够有意识地感知物体,控制拿握的压力。这是首个通过脑机接口同时恢复运动和触觉的系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中国城市硬科技创新排名
  从统计结果来看,北京硬科技指数为84.04,遥遥领先。上海、深圳为第二梯队,硬科技指数在分别为50.48、42.92。广州、西安、武汉、杭州为第三梯队,科技创新指数在30-40之间。
  第一梯队——北京
    北京依靠大量国家级研究院所和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策源地。高校和硬科技企业的合作桥梁不断强化,加速硬科技产品原始创新,涵盖半导体、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引领新成果不断突破。
  第二梯队——上海
  上海依托强大的金融资本市场,为科研创新中心和科技企业提供便利的资金支持,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瞄准以人工智能为首的前沿科技领域,在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础上,发挥功能型平台集成效应,助力打造硬科技产业高地。
  第二梯队——深圳
  深圳以南山区科技城为代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创新创业活动,增强片区研发能力,逐渐由高新制造基地向研发设计中心转型,直接带动硬科技企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到科技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
   第三梯队——广州
  广州依托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动硬科技产业发展布局。凭借硬科技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成为全国首批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此外,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实地场景应用,加速硬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第三梯队——武汉
  武汉依靠武汉大学科技园、高端科技产业链等优势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构筑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为主的硬科技产业格局。
  第三梯队——杭州
  杭州以重大科技任务攻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九




2020年度十大新兴技术报告

十项新兴技术包括:
微针技术和设备,可用于无痛注射和检测;
太阳动力化学研究,可利用太阳能推动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物质;
虚拟病人,可用虚拟设备代替志愿者用于疫苗测试等临床试验;
空间计算,可利用云计算及激光雷达等技术将所有人和物数字化,随时监控目标位置并优化其行动路径;
数字医疗,可自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测、疾病管理和医学护理保健;
电动航空,用电动机取代飞机的燃料发动机;
低碳混凝土,即优化建筑材料成分配比或加入有效细菌开发低碳混凝土;
量子传感器,提高量子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并将其用于医疗和国防;
绿色氢能,即通过电解的方法制备氢气,同时产生高能量密度和高热度的燃料;
全基因组合成,使用软件设计遗传序列,辅以 3D 打印技术可以进行生物制造并用于医学实验。


扫码获取原文

智库 报告 十




商业航天,谁能成为中国的SpaceX

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龙飞船发射成功,乘“猎鹰9号”火箭飞往国际空间站。这也是自2011年以来,美国首次有航天员从美国本土进入太空,也是史上首次商业载人航天发射。
与官方机构效率和组织形式不同,作为私人商业公司的SpaceX,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上,极大降低了火箭发射和载人航天成本。回望SpaceX的发展,既有美国在航天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也有资金和产业链的强大支持。
美国1969年把人类送上月球,1981年发射航天飞机,积累下数万家参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及人才储备。这些深厚的航天技术基础,让SpaceX创立之初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此外,美国拥有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多个发射场数十个发射阵地,为商业机构租用发射场提供便利条件。
SpaceX从成立至今,除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资助外,绝大部分依靠私人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航天事业风险非常高,SpaceX的火箭飞船屡次爆炸失败即是实证。而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和活跃的风投资本,为SpaceX提供了可能的融资环境。
与2002年成立的SpaceX相比,国内的商业火箭公司大都成立于2015年、2016年。从2015年开始,中国诞生了以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科工火箭、长征火箭等为代表的商业火箭企业,以及以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商业卫星企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160家,涉及到A股公司超过15家。其中,星际荣耀的双曲线1号已成功入轨发射,蓝箭航天的天鹊发动机(80t推力)已成功完成100%推力100秒试车。但相比SpaceX取得的成就,国内的商业航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商业航天近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技术进步有目共睹,但毕竟起步较晚,仍处于急起直追的阶段。国内商业航天公司中,目前只有蓝箭航天、零壹空间在自建工厂,其他公司对零部件生产供应商环节的议价能力相对一般。
国内航天产业链上游材料供应商多为国有科研机构下属公司或军工国企,对民营航天公司的支持度和开放度存在不足。一旦商业火箭进入量产阶段,能否稳定获得供应商供货,零部件品质和成本能否可控,将成为各家商业航天公司的关注重点。
此外,“火箭热”形势下,国内民营火箭泡沫化初现,类似早年的“造车新势力”涌现后一地鸡毛的情况,也需要市场持续警惕。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内涵做出正式解释,“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围。这一方面说明商业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说明国家对太空开发及“天地信息网络一体化”的重视。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将对火箭、卫星制造即将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也为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
SpaceX采用的技术方案都相当成熟,最大突破是降成本,这正是民营商业公司相比国企的优势所在。随着国内商业航天公司的涌现和发展,在国有航天事业体外后,商业航天公司将是中国争夺全球商业发射市场的有生力量。

扫码获取原文

END
答问卷,领好礼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举办的有奖问卷调研活动,为期三期的有奖调研活动第二期火热进行中,知识中心将随机抽取33位幸运用户赠送礼品有kindle、院士传记、优盘等精美礼品,快来参与哦!


扫码参与

转载自:知领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