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机器人产生感情,会有什么后果
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17年7月20日 21:39 收录时间:2019年9月19日 20:07 作者: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资源 来源:微信公众号

近来,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超仿真机器人Sophia在电视节目上与人类对答如流,成为“网红”机器人。

对话中,Sophia流露出的喜悦、惊奇、厌恶等表情真实得令人赞叹,网友惊呼:快和真人分不清了!

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挑战。人工智能会产生自主意识和情感吗?

在影视界和动画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题材屡见不鲜。不管是什么主题的电影或漫画,只要带上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的标签,似乎都能吸引不少眼球。很多人不止一次幻想过:如果能有个“情商高智商也高”的机器人做我老公/老婆,该有多省事啊?

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很多专家感到纠结不已。当前人工智能尚未达到类人智能或超人智能水平,不能将人工智能作为行为主体对待。从技术角度看,现在技术实现层次还很低,行为体出了问题肯定只能找它的设计者。

从哲学角度看,赋予人工智能“主体”地位很荒诞。“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

人工智能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结果的表现,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不是生物,构不成行为主体,传统司法审判无法照搬到人工智能身上。因此,人工智能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科幻影迷一定不会忘记这几个片段:电影《机械姬》的结尾,机器人艾娃产生了自主意识,用刀杀了自己的设计者;在电影《她》中,人类作家西奥多和化名为萨曼莎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产生了爱情。只可惜,西奥多发现萨曼莎同时与很多用户产生了爱情,二者所理解的爱情原来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只是机器和人类,在《瓦力》中,暖心的两个小机器人的感情相信让不少人潸然泪下。机器人真的懂得“爱”是什么吗?它们能够体会到和人类相同的悸动和充实吗?


这要取决于如何界定‘产生’一词。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仍然取决于所学习的样板和过程。正如阿尔法狗对每一步对弈的选择是从海量可能棋局中选择一种走法一样,这种自主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有限的自主,它实际上取决于所学习的那些内容。

换言之,你只教给它1+1=2,它是不会算2+2=4的。你需要把2+2=4这个式子也输入进去,它才知道。虽然人工智能没有这么“弱智”,但是道理大家都懂。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专家认为,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

之前我们总能看到脑洞清奇的外国人们想要和各种各样的物品结婚,比如树啊、手机啊。和某些娃娃结婚的也不在少数,或者说已经算是见怪不怪了。

问题是,你们就没想过,就算你真想和机器人结婚,机器人不愿意的话咋整?这不就尴尬了?而且尽管当今世界的AI已经迅速发展,但我们很难说现今的机器人和人类外观相像。

它们更像是友好可爱的玩具,和逼真的人类外观还差得远,更别说具有那方面的吸引力了。

虽然现在市场上已经逐渐开始出现“能为你解决某些问题”的机器人,但暂时来说都更偏向生理上的满足,还没有产品可模仿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系。有人将人类对机器产生的这种情感联系和人类与其它物种(例如宠物)间的联系作了类比:

我们对非人类的生物已经拥有很强的同理心。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一旦我们有能力生产行为上像人类一般,表现的感情也像人类一般,或是外貌就像人类一般的机器人,我们要对机器人表达同理心就容易很多了。

但如果要具备生产“情感能力“,机器人很可能需要具备人工智能,意味着机器人上将储存着大量个人信息。

(下图为来自纽约的Lily和她的机器人伴侣)

无论日后人类与机器人的婚姻是否会合法化,现实是,机器人已经走到了人类最私密空间——房间里。因此,对于与其相关的安全性、道德性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不可避免需要考虑的问题。

假如哪天科技赶上来,生产了一个具备极高“人类仿真度”的机器人。那么在公众压力下,推行人类与机器人的婚姻合法化并不是不可能。


责任声明: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科技美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所用图插图均来自互联网。如因涉及到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